有一个很常见的人性: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
如果你惹麻烦了,听得最多的一句话,就是“你还嫌事情不够大”?
当你一直渴望事情小一点的时候,结局就是这样的: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。
你想要的结局,不了了之,其中所有的委屈,你自己默默承受。
鲁迅说过:“不在沉默中死亡,就在沉默中爆发。”
为什么你不做那个爆发的人呢?
要懂得,想办法把事情搞大,结局反而对自己有利。
图片
01
把事情搞大了,才会得到重视和解决。
有一个词语,叫“破局”。
破局的过程,就像吹气球一样,使劲吹,超过了气球的承受力,就爆裂了。
多数人心疼,气球破了。但是卖气球的人,一点都不心疼。他还知道,这会带来更多的气球销量。
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。打几个比方,你就明白了。
一条街上,有一个坑,大家都小心翼翼地经过。谁都讨厌这个坑,但也是骂骂咧咧,然后就驱车离开。
忽然,这个坑变得很大,任何车都过不了。一群开车的司机,就不得不下车,有人拿起铁锹,要人去找石头。坑很快就填补了。
还有人打电话给相关的管理人员,还拍照,发到网上去了。这就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。坑被彻底修复了。
一座村庄,有两个老人,出行不方便,一次次求助儿女。但是儿女觉得,太矫情了,太麻烦了。
忽然有一天,老人病了,倒地不起。儿女就火急火燎地赶来,开车送医。
很喜欢一句话,有些过激,但也有道理:“遇到事情不要怕,一定要把事情搞大,只有把事情搞大,公平和正义才会平等。”
事情的大小,和人们的重视程度,是成正比的。
你总是在底层,做的事情,随时可以被忽视,那大概率会被忽视。
你做事情,习惯性“退一步,海阔天空”。就说明你的事情,不那么急着办理,那大家就让你等一等。等的时间长了,大概率被遗忘了。
只有把事情搞大了,变得棘手了,就有很多人管,就很好办了。
图片
02
把事情搞大了,你才有可能成为大人物,遇到贵人。
人分层次,有一个方法:大人物办大事,小人物办小事。
你如果一直不愿意办大事,或者一直摆出小家子气,那么你就只能做小人物。
不是等你成为了大人物,才办大事。而是你办了大事,才成为大人物,逻辑顺序要搞清楚。
作家王尔德有一句名言:“我们都在阴沟里,但仍有人仰望星空。”
努力做一个仰望星空的人,哪怕是一个普通员工,也积极谋划全单位的事情,你就会迅速成长。
在汉灵帝光和元年,有一个叫赵元叔的小吏,受单位派遣,到京城的司徒袁逢汇报工作。
汇报日,一大群小吏,坐在一起,等待袁逢的到来。
袁逢一出现,小吏们都下跪,非常卑微。赵元叔却只是轻轻作揖,不跪。
袁逢很生气,还要挥手发难。
赵元叔说:“当年,郦食其见刘邦,也是作揖。现在,我对你作揖,还不够吗?”
意思很明显——刘邦的皇帝,也没有要求下属跪下来汇报工作,袁逢难不成比皇帝还大?
袁逢马上意识到自己太冒失了,让所有人站起来,并特邀赵元叔谈话,直至日落西山,才依依相别。
被朝中权臣厚爱,这让赵元叔名声大噪,其文学作品《穷鸟赋》、《刺世疾邪赋》等,被人大赞。
人与人交往,做一个会来事的人。只要事情得到了对方的重视,那么你个人的名气,也水涨船高。
接下来,名人效应就来了。你大概率被提拔,被安排做大事。
图片
03
把事情搞得特别大,那是一个人的本事。
《庄子·胠箧》中说:“彼窃钩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;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。”
一件事可以覆盖天下的时候,你就被推到风口浪尖,再奋力一搏的话,你就有了大本事。
刘邦做小吏的时候,押送犯人去骊山。半路上,一部分犯人跑掉了。
如果上司责怪起来,刘邦是吃不了,兜着走。想来想去,把剩下的犯人都放走。
在当年,放走犯人,是死罪。刘邦索性开始逃亡。跟随他一起逃亡的人,就组成了起义的队伍。
这就是刘邦做汉代皇帝的第一步吧。
还有周武王,汇聚了大量的诸侯的军队,但是没有采取下一步的行动,而是派人去京城打听情况。
几次打听之后,发现京城已经混乱到了极致了,才开始发兵征讨,一举获胜,并且建立西周。
古人云:“成大事者,首重格局。”
把格局放大到天下,你要提升自己,就有无限的可能。
很多事情,大到一定程度,就会逼着你走。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。
图片
04
当然,事情大到什么程度,应该是可控的,一旦脱控了,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,人就会被事情反噬。
记住两点,不让事态过分脱离控制。
第一,认知范围之外的事情,不要去触碰。
第二,预期的效果达到了之后,就按下“回退键”。
当然,搞大之后,不要听之任之,要乘胜追击,巩固事情的成果。
事情大了,就撂挑子,你就会变成小人,层次更加低了。
对自己的言行负责,积极推进下一步;绞尽脑汁应对意外的情况;学会与同路人合作,形成做大事的力量。其过程中,你会吃很多苦头,如热锅里的蚂蚁。熬过去,就别有洞天。
不要幻想,沉默一定是金子,沉默之后,一声呐喊,才是金子。
我们不惹事,但也不怕事。
我们不怕事,才能做大事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下一篇:没有了